| 加入收藏 | 设为主页 | 网站地图 | ENGLISH  
欢迎访问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区官方网站!
 
主页导航 景区概况 景区资讯 景区服务 游记攻略 实时预订 虚拟旅游
游记攻略
    >>  峥嵘岁月——与炮台零距离
    >>  浓缩的硝烟—别样的军事之旅
    >>  江阴要塞(鹅鼻嘴公园、军事文化博物馆)
    >>  春游黄山湖公园
    >>  黄山
    >>  江阴鹅鼻嘴公园游记(3)
    >>  江阴鹅鼻嘴公园游记(2)
    >>  江阴鹅鼻嘴公园游记(1)
联系我们
  • 咨询电话:0510-86851868
  • 投诉电话:0510-86852333
  • 救援电话:0510-86851022

 
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记攻略 / News
峥嵘岁月——与炮台零距离

悠闲地走了好一会儿,终于又一次来到了江阴黄山。在这里,星罗棋布的炮台和湮没在葱郁森林中的战壕,任由那岁月的侵蚀,仍静静地守卫着长江这道天堑。此时的我,沉醉在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它仿佛带着我,穿越了时空隧道......时光流转,往昔发生在黄山,发生在江阴的许多事,正惊心动魄地浮现出来!


黄山四季秀丽如画,春天桃花菲红,梨花雪白如云,夏天绿树成荫,修竹茂密;秋天满山黄花遍地,枫叶似火;冬天白雪皑皑,银装素裹。古代澄江八景中有五景就分布在黄山,即石湾春霁、海门滨日、沙屿晚渡、扬子秋涛、鹅鼻积雪。然而黄山不仅仅是一处绮丽风光的自然景观,更是以炮台和军事要塞闻名于世。

走在黄山,一路是林荫夹道,绿意盎然,让人陡然感受到一种清新。停车在小平台上,远处的江面上一派繁忙景象。此时,江上的繁忙景致与山上的宁静安详呈现出强烈的对比。

沿着曲折寂静的山道向上一直走就到了东山大炮台。废弃的炮台寂寞地俯视着长江,巨大的环形水泥炮位许多地方已经破损,杂草从缝里胡乱地窜出来。这里人烟稀少,唯有不时从长江上传来的汽笛打破沉寂。虽然炮台的门洞让人感觉略带阴森之气,但却有种奇特的诱惑力,让人不由想快点去查个究竟,这炮台在古旧的年月里是如何御敌的?


早在春秋时代,吴国已在席帽峰筑石室,为烽火之所。南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,北魏太武帝率步骑十万声言南渡长江;宋文帝命将士沿江防守。五代南唐时始建江阴军,自此历代驻电水师战舰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闻报兀术将自海窥江浙,特移师江阴屯守。元末,朱元璋取南京后,以江阴为江海要津,命定远侯吴良镇守。割据苏州的张士诚屡次来犯,朱元璋率兵督战,追至巫子门,俘获无数,凯旋班师入江阴城。从明代中叶起,江、浙、闽沿海一带常受倭寇侵扰,江阴屡次增修城廊,并于沿江构筑烟墩、敌楼,还配置各式火炮,建造多橹快船英勇阻杀。到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江阴人民在原先修筑城墙的基础上又筑杨舍城堡,形成了城围600余丈,四城门筑营房300余间的规模。此后,江阴不再有倭寇侵扰。

明末内忧外患,崇祯帝任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造炮。加速了配套设备的发展。江阴自崇祯八年(1633年)就开始在黄山大小石湾修筑炮堤,配置红夷大炮,靖氛炮11门,江阴炮台正式进入草创时期。康熙三年(1663年)正式在黄山及巫山、夏港等处设置炮台,这是黄山筑有炮台的开始。康熙十二年 (1673年)又在黄山、萧山等处设烟墩22个,以便嘹望,防海盗侵犯。乾隆年间,在长江南北两岸设有绿营军驻防的35个汛,计南岸15、北岸20,每汛编制二至五人,少数建有木楼,备有巡舰。


道光二十年(1840年)鸦片战争爆发,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积极设防的同时,又在江阴增修石碑,并在黄田港等处设炮台;后又在小石湾赶修小炮台2座,此时,英国舰队正大摇大摆入侵长江沿岸,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战死,素抱"不抵抗政策"的腐朽清政府两江总督牛鉴竟急急下令将大炮拆除,以致"长江第二重门户"的江阴要塞成为了英国舰队自由出入的通道。


道光二十三年 (1843年),由于英军的侵略扩张,江边修筑炮15座,自鹅鼻嘴起历大小石湾迄黄山,配置江苏管理炮局所铸"耀威大将军"万斤铁炮及"振抚将军"五千斤铁炮数十尊。咸丰三年(1860年)四月十二日夜,太平军将领黄文金、李远继率十万余人,从常州沿江进攻江阴,黄山炮台在鏖战中台毁炮失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日本公然出兵侵占我国台湾,东南沿海局势紧张。清政府为防止敌舰由长江入侵,在筹建海军和加强海防的同时,命提督吴长庆在黄山的大、小石湾、仙人桥及其对江傍堤,仿照西方式样构筑暗炮台。光绪九年(1883年),提督张景春设立水炮台,可抵近敌船射击,借以延伸火炮射程。十三年,南洋大臣曾国荃奏准添筑东西两山明炮台。

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爆发中日甲午战争,两江总督张之洞鉴于长江为南洋门户,江阴尤为中路扼要之区,选派洋教习来江阴"优给薪粮",驻台教习练操  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-1915年间,北洋政府海军以江阴为根据地,停泊战舰。1915年3月,黄山炮台安设无线电。此时,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激烈进行,海陆军荫部在1914年和年1916两次为要塞炮台配齐炮闩零件、子弹等,以固江防。


1945年日军投降后,江阴要塞炮台由国民党军队重建,配备了一个守备总队,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重火器中队,约三千人,国防部拨最新型活动机械化炮二十门,有三个大队,每个中队有炮三至四门。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,蒋介石有意识地加强江阴要塞军事力量。1948年6月,由国防部陆军总部少将军械处长戴戎光接任江阴要塞司令。要塞的兵力和火力有所加强,配备一百毫米榴弹炮和一百毫米加农炮各十二门,以及三七战防炮十六门,二五机关炮二门,共四十二门,正式编成江阴要塞炮兵总台,人数约千余人,相当于一个重炮团。 1949年4月2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。国民党江阴要塞七千名官兵,在炮台总台长、共产党员唐秉琳的率领下,成功地举行了起义。他们调转炮口用巨炮轰击国民党的军舰和其他顽抗的军队,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大军的作战,促使国民党军防线的迅速瓦解。从此,江阴要塞炮台,以其光荣的业绩,载入史册。而今,百年的烽火化作宁谧港湾,昔日的厮杀变换成和平的颂声。时间流逝,几经花红草衰,只有这古炮台还是依然在那里静静地矗立着,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潮涨潮落。此刻我不禁低头唏嘘:风景看多看少,全在个人喜好,在我看来,黄山炮台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更适合家庭周末亲子游。带孩子走走山,爬爬坡,呼吸一下郊野新鲜空气,真是一个不错的让人研磨历史的古炮台之旅。


【TIPS】

江阴黄山炮台

介绍:江阴黄山炮台旧址位于江阴城北的黄山,跨明、清、民国三个历史时期,历360余年。其构筑年代之早,延续使用之长,规模之大,保存之完好,为目前全国现存炮台遗址中少见。现存的黄山炮台遗址可分为明清古炮台、清末古炮台和民国炮台。其中以民国时期炮台规模最大,保存最为完整。自东向西分布在数公里范围的各个山头。龙头山有6座,东山、大馒头山各1座,鹅山2座,君山2座,共12座。另外西山顶尚有巷道和弹药库一座,龙头山自东向西机枪掩体3座,弹药库3间,席帽峰炮台总台观察所1座,基本保持了民国期间要塞炮台总台的布局。这些炮台均以钢筋混凝土构筑,有的依石壁凿垒,有的就山势铺筑甬道,有的地下工事曲深奇特,有的还连接地下火药库,千变万化,固若金汤。除以上三个时期的炮台遗存外,尚有席帽峰下三合土弹药库遗址一处,兵营房屋墙体3处。


下一页:浓缩的硝烟—别样的军事之旅
    
Copyright © 江阴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江阴城市集散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友情链接:江阴市园林旅游管理局 江阴旅游网 江阴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