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光二十年(1840年)鸦片战争爆发,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积极设防的同时,又在江阴增修石碑,并在黄田港等处设炮台;后又在小石湾赶修小炮台2座,此时,英国舰队正大摇大摆入侵长江沿岸,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战死,素抱"不抵抗政策"的腐朽清政府两江总督牛鉴竟急急下令将大炮拆除,以致"长江第二重门户"的江阴要塞成为了英国舰队自由出入的通道。
道光二十三年 (1843年),由于英军的侵略扩张,江边修筑炮15座,自鹅鼻嘴起历大小石湾迄黄山,配置江苏管理炮局所铸"耀威大将军"万斤铁炮及"振抚将军"五千斤铁炮数十尊。咸丰三年(1860年)四月十二日夜,太平军将领黄文金、李远继率十万余人,从常州沿江进攻江阴,黄山炮台在鏖战中台毁炮失。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日本公然出兵侵占我国台湾,东南沿海局势紧张。清政府为防止敌舰由长江入侵,在筹建海军和加强海防的同时,命提督吴长庆在黄山的大、小石湾、仙人桥及其对江傍堤,仿照西方式样构筑暗炮台。光绪九年(1883年),提督张景春设立水炮台,可抵近敌船射击,借以延伸火炮射程。十三年,南洋大臣曾国荃奏准添筑东西两山明炮台。
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爆发中日甲午战争,两江总督张之洞鉴于长江为南洋门户,江阴尤为中路扼要之区,选派洋教习来江阴"优给薪粮",驻台教习练操 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-1915年间,北洋政府海军以江阴为根据地,停泊战舰。1915年3月,黄山炮台安设无线电。此时,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激烈进行,海陆军荫部在1914年和年1916两次为要塞炮台配齐炮闩零件、子弹等,以固江防。
1945年日军投降后,江阴要塞炮台由国民党军队重建,配备了一个守备总队,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重火器中队,约三千人,国防部拨最新型活动机械化炮二十门,有三个大队,每个中队有炮三至四门。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,蒋介石有意识地加强江阴要塞军事力量。1948年6月,由国防部陆军总部少将军械处长戴戎光接任江阴要塞司令。要塞的兵力和火力有所加强,配备一百毫米榴弹炮和一百毫米加农炮各十二门,以及三七战防炮十六门,二五机关炮二门,共四十二门,正式编成江阴要塞炮兵总台,人数约千余人,相当于一个重炮团。 1949年4月21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。国民党江阴要塞七千名官兵,在炮台总台长、共产党员唐秉琳的率领下,成功地举行了起义。他们调转炮口用巨炮轰击国民党的军舰和其他顽抗的军队,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大军的作战,促使国民党军防线的迅速瓦解。从此,江阴要塞炮台,以其光荣的业绩,载入史册。而今,百年的烽火化作宁谧港湾,昔日的厮杀变换成和平的颂声。时间流逝,几经花红草衰,只有这古炮台还是依然在那里静静地矗立着,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潮涨潮落。此刻我不禁低头唏嘘:风景看多看少,全在个人喜好,在我看来,黄山炮台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更适合家庭周末亲子游。带孩子走走山,爬爬坡,呼吸一下郊野新鲜空气,真是一个不错的让人研磨历史的古炮台之旅。
【TIPS】
江阴黄山炮台
介绍:江阴黄山炮台旧址位于江阴城北的黄山,跨明、清、民国三个历史时期,历360余年。其构筑年代之早,延续使用之长,规模之大,保存之完好,为目前全国现存炮台遗址中少见。现存的黄山炮台遗址可分为明清古炮台、清末古炮台和民国炮台。其中以民国时期炮台规模最大,保存最为完整。自东向西分布在数公里范围的各个山头。龙头山有6座,东山、大馒头山各1座,鹅山2座,君山2座,共12座。另外西山顶尚有巷道和弹药库一座,龙头山自东向西机枪掩体3座,弹药库3间,席帽峰炮台总台观察所1座,基本保持了民国期间要塞炮台总台的布局。这些炮台均以钢筋混凝土构筑,有的依石壁凿垒,有的就山势铺筑甬道,有的地下工事曲深奇特,有的还连接地下火药库,千变万化,固若金汤。除以上三个时期的炮台遗存外,尚有席帽峰下三合土弹药库遗址一处,兵营房屋墙体3处。